来源:燕赵晚报
前不久,石家庄市栾城区冶河镇乏马村举办了2023年第二季度“道德积分”兑换仪式,对牛鹏飞、刘玉帅、张玉青等积分榜首位村民给予了通报表扬,并按照积分兑换了相应奖品。据悉,这是今年乏马村推进“全国文明村镇”建设的又一新举措。
近年来,乏马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推进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曾经的“大破乏马”早已发展成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乏马村是“全国文明村镇”。
“心愿墙”实现心愿
“积分榜”兑换奖励
乏马村位于栾城区西北方向6公里处,308国道沿村西穿过。这里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汉武帝刘秀“卧龙岗”、辽太宗耶律德光“杀狐林”的传说流传至今。
“我们村北有卧龙岗,上有龙王庙。遗憾的是,这些都不存在了。”8月11日,穿过古色古香的“乏马村”大牌坊,正在树荫下纳凉的老人热络地向记者介绍起这座古村的前世今生。
乏马村东北原有一片树林,叫杀胡林。据史料《续通典》记载:“唐武后(则天)时突厥寇至河北,官军袭击之,群狄多死于此。”因狄人在当时被称为胡人,故名杀胡林,又叫杀狐林、杀虎林。公元947年,辽太宗耶律德光入侵汴梁,既而北还,至此人困马乏因病死去,又得名乏马铺,今作乏马。
如今,历经1000多年的岁月更迭,乏马村焕发出勃勃生机。干净整洁的街道两侧花团锦簇、绿树成荫,一排排二层小楼鳞次栉比,综合服务站、村史馆、学雷锋志愿服务站、图书室、文化广场、兰亭公园、德治文化园等错落有致。村南的笼式篮球场、健身器材区内,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尽情运动、健身,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村民们聚在服务站下棋、看书,很惬意。
“这些年,我们村村容村貌变化可大呢!陆陆续续整修了街道,安装了路灯,提升改造了兰亭公园(又名法治文化园),还新建了一座公厕,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!”说起乏马村的变化,正在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下象棋的66岁村民张明信高兴地说,从去年起,村里还推出了“心愿墙”服务,“我们对村里的发展和建设有什么心愿,可以通过扫码或者贴便签的方式告诉村委会,村委会会想方设法帮我们实现。”他指着服务站东墙说道。
“兰亭公园多种一些鲜花吧”“广场上的健身器材不好用了”“办公室前的广场座椅坏了修一下吧”……记者看到,“心愿墙”上贴满了村民的“心愿”,已经实现的,村委会工作人员就会将“还愿照片”贴在“心愿”旁。“修座椅是我的心愿,你瞧,座椅都换成新的了。”70岁的村民张华东乐呵呵地说。
“心愿墙”上,张贴着村民们的小心愿。
在该服务站西墙上张贴的是乏马村“道德积分”管理制度,评议小组、评议流程、积分榜等清晰明了。“‘道德积分’制度从今年1月开始实施,我们宣传鼓励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,以做好事、存积分、兑奖励的方式,激发群众内生动力,让群众养成好习惯、形成好风气,让无形的道德观念通过有形量化和激励,倡导文明乡风,推进乡村振兴。”乏马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书广介绍说。
重新修订“村规民约”
破除陋习倡导文明新风
在乏马文化广场,村规民约的牌子格外醒目,这块展牌上是该村重新修订的“村规民约”,在移风易俗工作中,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重要作用,弘扬新风正气,引导群众破除陋俗、倡导文明风尚。
村规民约。
“过去,村民办红白事都喜欢讲排场、摆阔气,经济条件不好的村民为了面子好看甚至举债办事。自从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,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逐渐刹住了。现在办红事白事都坚持节约、从简的原则,村民的操办支出费用大幅度降低了。”谈起村里开展移风易俗后的变化,村民裴军刚深有感触。
乏马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张志虎介绍说,他们村提倡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,反对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;反对在婚丧嫁娶事宜中搞封建迷信活动。“就拿办红事来说,村民举行婚礼前要主动到村红白理事会报告,理事会要全程参与婚事操办,对其婚礼规模、范围、婚宴桌数要予以审办。诸如烟每盒最高不超过20元,酒不得超过60元,菜每桌不超过500元;提倡迎亲车辆最多不超过8辆,女儿出嫁,不过多索要彩礼。”张志虎说,这些规定在乏马村红白理事会章程中写得明明白白。理事会的8名成员由村里德高望重、威信较高、有组织协调能力、热心为群众服务的村民担任,全程监督指导操办婚丧喜庆事宜,规定奖罚分明,现已得到村民的普遍认可。
乏马村“道德积分”管理制度上墙公示。
“移风易俗并不是‘一禁了之’,而是换位思考、因势利导,要跟群众讲清楚、说明白。”张书广说,乏马村充分发挥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、最美家庭、“好邻居”“好婆媳”等群众身边可感可触、可敬可学的榜样力量,用身边人讲身边事,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,积极开展“十星级文明户”的创建和评选,为开展移风易俗提供了精神保障。同时,村“两委”干部带头破除旧习,带头树立新风,引导亲戚朋友形成勤俭的生活观、合理的消费观、健康的亲情观,逐步将文明新风落实到村里的每一个角落。
记者看到,在乏马村“乡风文明一条街”,一块块公益广告向过往村民展示着移风易俗、乡风文明、关爱未成年人等内容,倡导着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。“十星级文明户”家门口悬挂的红门牌,激励着广大村民向善向好。高标准打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心中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修补破损路面、在排水口增加防护网、抽水泵等,真正为民解难题办实事。
乏马“匠人”
让非遗文化发扬光大
在乏马村“童心之家”,靠东墙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,有精妙绝活造就指尖上的“梨园”传统盔头,还有刀起刀落间,再现古人“纸上传奇”的雕版印刷。
“这些传统手工艺品都是出自我们村民之手,展现了我们村深厚的文化底蕴。”冶河镇包村干部冀苗苗一脸自豪地说,这些年,经过各级部门的关注和保护,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得以发扬光大。
走进盔头老艺人张九书的家,在位于他家小院二楼的工作室内,一面落地的玻璃橱柜里摆满了他制作的精美绝伦的各式盔头。从18岁学徒,到年近花甲,作为家族盔头工艺制作的第三代传人的张九书已经和盔头打了40多年交道。
张九书饶有兴趣地介绍着盔头制作过程。
“当年跟我师傅当学徒的有不少人,如今还在戏曲行业坚持做盔头的就剩下我一人了。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弘扬民族文化,传承国粹艺术。”这位痴迷盔头技艺的老匠人一有空闲时间,就扎进他的工作室,舞弄起镊子、锤子、雕刻刀、烙铁等一众工具,制作他一辈子都舍不得放下的戏曲盔头。
这些年,为了传承这项技艺,他到村里的小学、文化站等地传授盔头制作工艺,还手把手教他的儿子潜心学习盔头制作,希望他的这门老手艺能后继有人。“我贴在村‘心愿墙’上的心愿是将盔头技艺申请成非物质文化遗产,让更多人的了解它、爱上它。”张九书笑着说,如今在各级部门的关注下,他正在申请栾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,定会达成所愿。
村民裴军奇出身于雕版世家,他从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雕版印刷技艺,30年来在一次次刀起刀落间,将古人的智慧结晶一直延续至今。为了将这门古老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,裴军奇除了让女儿裴子怡继承衣钵外,还广收徒弟。“作为非遗传承人,我会毫不保留地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。”裴军奇神情坚定地说。
文/图 燕赵晚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杜慧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