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个人图书馆-泰阳汉子
老子的《道德经》第五章中有句名言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
(资料图片)
小时候觉得天地、圣人也真坏,居然能够把万物、百姓当作猪狗。
稍大以后,从书中学到了该句的译文:天地不情感用事,对万物一视同仁,圣人不情感用事,对百姓一视同仁。进一步解释为:天地不言仁,滋养万物,不求万物的回报;圣人不言仁,为百姓做事,不求百姓的回报。
现在我的体会是:天地非人,无情感,故万物都在其掌控中,无优劣之分,故公平无私。而圣人是人,不会心怀仁慈之心,百姓只为其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,在圣人眼中与猪狗无异。
何谓圣人?我相信老子所说的必为身居高位之人,而非类似于天道,大公无私的人。
我这么理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子所处的时代:老子本身是周朝守藏室之史,因此他一定对春秋之前的历史是了解的。三皇五帝,尧舜禹等距离春秋也不是很遥远,以老子所处的位置,定然能够对历史上这些人物的权力交接或者其真实性了解的透彻,也非常清楚在此过程中的残酷斗争,百姓无非是棋子而已。
而老子所处的春秋末年,礼崩乐坏,天下大乱,这个时候各国纷纷刀戈相向,在诸侯眼中,百姓更是如猪狗无异,杀弃随意。以老子的心境,无非是看的透彻而已。
老子著书《道德经》三千言,阐述了宇宙和人文至理,他本身就是圣人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我相信老子是了解权力斗争本质的,即一切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为根本目的,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,其余都是外物。在这个过程不要说是百姓,即使是自己的亲戚朋友,妻子儿女都是可以舍弃的,所以老子才说是“以百姓为刍狗”。
天地超脱了人的认知,我们认为其无情感,故万物(含其自身)皆可为其所用,也就是万物皆为其工具。
天地与圣人的区别是:天地对万物无情,含其自身;圣人则是对万物无情,对自己有情。因此该句或许只是一句对比,应该不是:圣人对百姓一视同仁;也不是为百姓做事不求回报。
所以现在想想,或许小时候的直觉认知才是对的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