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英为财情
《科创板日报》4月15日讯(记者 朱洁琰)进入2023年,受疫情因素影响而被压抑的医美消费需求正被释放。“在疫情期间,市场对医美的需求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下降,反而有所增长,增长比例大约在30%左右。”艺星集团首席运营官李吉星表示。
(资料图)
一个工作日临近中午的时间,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来到沪上一家医美机构,现场接待处依然坐了6位求美者正在排队候诊。“今天是工作日,客流量是比较少的。如果是周末的话,人肯定要多很多。”该机构工作人员还对记者表示。
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还从上述机构处了解到,虽然有受到再生材料等的冲击,但玻尿酸依然是注射类医美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。玻尿酸填充的效果一般维持在6-12个月,具有复购率高、消费者黏性强、客单价跨度大等特点。
这一点,记者也从Frost & Sullivan的统计数据中得到了证实:中国基于透明质酸的皮肤填充剂产品2021年市场规模为64亿元,未来在医疗美容注射治疗不断发展及产品种类多样化的推动下,市场规模预计于2030年达441亿元。同理,其销量一样保持20%以上的增速增长。
但与此同时,国内获批的注射用玻尿酸制品已超过50款,竞争激烈。东方证券的研报显示,以销售金额计算,2019年市场份额位居前四的公司分别是韩国LG(24.2%)、美国Allergan(18.6%)、韩国Humedix(14.3%)和瑞典Q-Med(10.9%)。跟随其后的则是国内“医美三剑客”,分别为爱美客(10.1%)、华熙生物(7.2%)和昊海生物(6.5%),后三者合计占比23.8%。
那么,在竞争激烈的玻尿酸市场,企业又将如何突围?在这个问题上,各家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。
爱美客于2021年推出濡白天使(童颜针),这是国内首款含左旋乳酸-乙二醇共聚物微球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,即在玻尿酸的基础上拓展再生材料,实现两者结合。华熙生物也有类似的做法,其在2022年年报中表示,再生类产品是公司未来3-5年内医美产品布局的五个方面之一。
此外,华熙生物最大的动作在于向玻尿酸化妆品和食品转型。据2022年年报,公司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持续增长,报告期内占收入的比重为72.45%。而原料业务和医疗终端业务的比重各为15.41%和10.79%。
LG化学作为国内玻尿酸制剂市占率领先的外资企业,则着力从消费者和医生的美学教育上入手。日前,在LG化学举办的Y-Solution诗如萱美学风尚论坛上,LG化学生命科学事业本部医美事业部长暨LG健生法人长金惠子告诉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,LG化学将特别强调在科学和美学当中形成平衡,“我们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,通过与学术界合作,进行学术共建,也为医美机构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。”
金惠子还指出,现阶段的求美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,消费者需求也变得非常多元化,“为了满足求美者精细化的变美需求,也需要医美厂商和终端机构深度合作。”
对此,艺星集团首席运营官李吉星也表示赞同,他以集团旗下25家医美机构的数据举例,在一位消费者面部注射玻尿酸支数最多的机构平均为8.9针,最少的则为1.9针。“两者的差距在于理念层面,销售1.9针的机构更注重部位和局部注射,销售8.9针的机构则可能更注重传播整体美学思想和提供个人化定制服务。对于当下的玻尿酸制剂,前者的时代已经过去,未来应该从后者着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”
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还在前述论坛上获悉,LG化学联合多方开启了“轮廓美学备忘录”,并联合中国美容整形协会、中国美术学院开启了美学高研班。
关于医美行业的学术共建,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崔海燕在接受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双方本身就是相互促进的关系,我们也非常欢迎相关公司对学术上做一些支持。”但他同时也呼吁,在这个过程中医疗专家仍应保持独立判断。
针对消费者如何选择玻尿酸治疗,崔海燕认为,安全性是首要前提,在保证这个前提后则要根据产品的特点来进行选择,“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玻尿酸产品共有50多款,每一款产品都有其获批适应症、最佳治疗点、不同的理化特点以及是否可与其他产品联合使用。”
关于国内外玻尿酸企业会选择如何打开市场、在竞争中保持业绩,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将持续予以关注。
标签: